close

  今年6月,市規劃局、市文物局、市城鄉建委聯合成立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鄉土建築調查工作辦公室,聯合重慶晨報,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鄉土建築,作為我市第二批優秀近現代建築的備選名錄。從6月19日到現在,已經徵集到上百條線索。
  市民可通過這些方式提供線索:一是撥打電話65126371、 18306004559;二是發送郵件到LSWHMZ0610@163.com;三是郵寄快遞,地址是重慶市沙坪壩區沙北街83號 重慶大學B區建築城規學院(400045)。
  十八梯,連接著渝中半島的上半城和下半城。與上半城的繁華喧囂不同,下半城的生活節奏緩下來,顯得靜謐安逸。
  從十八梯走到下半城的路口,解放西路158號就靜靜地立在路邊。繁茂的黃葛樹伸出枝椏,讓小樓若隱若現,車來車往,卻很少有人註意到它。
  這幢小樓原本在十八梯的危舊房改造範圍,尋訪中卻發現了背後的故事,拆除被緊急叫停。
  這幢小樓到底有怎樣的故事,有怎樣的歷史,它的主人又是誰?在徵集全市第二批優秀近現代建築的過程中,隨著記者尋訪的深入,這些謎團一個個解開。
  現身
  街區改造時有了重大發現
  解放西路158號,就坐落在十八梯南面鳳凰台與解放西路交會處,這裡是渝中區南紀門街道轄區。北面與之毗鄰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國領事館舊址。
  與頗有名氣的法國領事館舊址不同,這幢小樓顯得默默無聞。歷經歲月,漸漸被人們遺忘。
  小樓鬧中取靜,往外就是中興路、雷家坡,是繁忙的城市幹道;往內是守備街、厚慈街、鳳凰台、響水橋、十八梯,這裡留存著下半城的記憶。
  和時尚繁華的上半城相比,下半城顯得有些破敗,很多房屋都已成了危舊房,十八梯片區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十八梯片區啟動街區改造,居民們都陸續遷出。而解放西路158號也在拆遷改造的範圍內。
  “拆遷改造的多是破舊低矮的老舊房子,這幢建築顯得與眾不同,因此被髮現。”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說,去年開始,工作人員和專家啟動瞭解放西路158號的背景調查,歷時3個月,發現這幢貌不驚人的小樓,卻經歷了重大的歷史事件,與民族工業、實業大亨有著密切的聯繫。
  拆除被緊急叫停。
  尋訪
  青磚黛瓦券廊是中西合璧
  這幢三層小樓是磚木結構,青磚、黛瓦、券廊,有開埠時期建築風貌,中西合璧。屋頂是歇山式屋頂帶女兒牆,小青瓦鋪面,磚柱磚牆,牆面帶有磚砌線腳裝飾,立面磚柱排列有致,與拱形券廊構成強烈的韻律感,整座建築挺拔雄壯、氣派大方。
  徐曉渝說,小樓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這反映了20世紀20至40年代重慶建築的特色風貌,也有著建築藝術價值”。
  經歷幾十年的風雨,小樓已顯出破敗。屋頂的小青瓦部分損毀,木屋架被腐蝕。拱形門窗還保留著原有的美感,但窗欞已是銹跡斑斑。
  現在人員已經全部遷出,如今空置在此。樓下的小壩子還在用作洗車場,50多歲的洗車師傅李永見在這裡多年,見證了這座小樓的衰敗。
  “以前裡面又漂亮又氣派,大廳正中就是寬闊的木樓梯,3米多寬。因為有朋友在裡面,我常常進去耍。”李師傅說,後來小樓被轉作辦公室,內部也改造過,還增加了混凝土樓梯,“拆遷後人去樓空。在一場大雨中,屋頂垮了一大截,這麼漂亮的房子,可惜了。”
  揭秘
  支撐大後方經濟支持抗戰
  這座小樓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在重慶市房屋權屬登記中心、渝中區房管部門,存放著這幢小樓的“身份檔案”。翻開這份檔案,就像開啟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解放西路158號並不是這個門牌,解放初期原為解放西路222號,建造於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最早是中國火柴原料廠。小樓的主人,正是當時的民族企業家劉鴻生。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工業遭受空前打擊,國際上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暴漲。中國民族企業家為免遭毀滅,歷盡艱險遷往內地。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通過資源委員會投資創辦涉及戰略資源的各類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劉鴻生與政府合作,於1939年在重慶成立了中國火柴原料廠特種股份有限公司。
  徐曉渝說,劉鴻生創辦的火柴原料生產基地,對大後方經濟發展以及對支持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近代民族資本發展史中同業合併的代表。
  延續
  曾是西南工人日報的舊址
  這幢小樓不僅是抗戰時期民族工業的縮影,它還是西南工人日報社的一處舊址,見證了新中國報業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初,《西南工人日報》由鄧小平、劉伯承、賀龍主持的中共中央西南局與全國總工會西南辦事處支持所辦,前身是《工人報》。
  1950年到1951年,西南工人日報社先後向中國火柴原料廠西南分公司、生記自立碾米廠以及部分私人手中,購得這幢小樓的產權。1954年10月1日,西南辦事處撤銷,遂改為《四川工人日報》。這份報紙鼓舞群眾開展大西南建設,並指導廣大職工工作、生活、學習等。直至1958年,報社遷至成都。
  小樓由原重慶市市中區房管公司(現渝中區房地產管理局)接管。它的最後一個“主人”,就是重慶金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因十八梯歷史街區要改造,公司才遷出。
  歷史街區要重生,但也要有傳承,沉澱一段歷史。小樓未來的命運如何?我們也將持續關註。 本版文/重慶晨報記者 蔣艷 實習生蒲澤熙
  人物>
  劉鴻生曾是上海商界大亨
  來渝後住在彈子石宿舍
  實業家劉鴻生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和重慶又有怎樣的故事?
  劉鴻生曾在重慶有兩處大的企業,一處在李家沱,是毛紡織廠,另一處就在解放西路,就是火柴原料廠。
  曾是最富有資本家之一
  劉鴻生是浙江定海(今舟山)城關人,1888年生於上海,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最早經營煤炭起家,後來發展了多個產業,有“火柴大王”、“煤炭大王”、“水泥大王”之稱。從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劉鴻生投資創辦的企業達到60多個,跨20多個行業。1956年初,劉氏企業的企業資產達到2000多萬元,成為當時中國最富有的資本家之一。
  劉鴻生是上海商界的大亨。20世紀30年代初到抗戰期間,劉鴻生達到一生事業的巔峰,曾是“洋人”眼中的華人界新領袖。
  抗戰爆發輾轉來到重慶
  抗戰爆發後,劉鴻生的企業遭受重創。劉鴻生積極支援抗戰軍隊,並擔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和抗戰傷兵救護會會長,還組建上海煤業救護隊。
  專家介紹,上海淪陷後,日本軍部鑒於劉鴻生在上海工商界的地位和名望,曾多次脅迫他擔任偽商會會長,但均遭劉鴻生拒絕。
  1938年初,劉鴻生的兒子劉公誠投身革命後,經周恩來提議,組織上給劉公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到上海,幫助其父親撤離上海,將實業遷移內地。
  在劉公誠的周密安排下,1938年的一個深夜,劉鴻生喬裝改扮,悄悄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後輾轉到了重慶。
  當年住在南岸的彈子石
  在抗戰期間,劉鴻生在後方創辦了一些企業:中國毛紡織廠、中國火柴原料廠、西北洗毛廠、貴州水泥廠、蘭州西北毛紡織廠等。
  據資料顯示,1938年秋由劉鴻生籌備創建中國毛紡織廠渝廠,廠址設在重慶李家沱。1939年2月,劉鴻生以大中華火柴廠旗下九江裕生火柴廠內遷原料80餘噸與重慶華業火柴廠合資重組火柴公司。
  《實業家劉鴻生傳略》一書中,記述了他在重慶的生活。“劉鴻生在重慶過著和在上海時候完全不同的生活,住的不是豪華的洋樓,而是簡陋的普通宿舍。他住在長江南岸的彈子石,每天要到北岸重慶市區辦公。兩岸崖峭坡陡,上下石階約達三百級之多。他步行往來,從不坐滑竿……他經常在小食店里吃碗陽春麵和一碟生煎饅頭,有時只吃幾塊糕點,當作一頓午餐。”
  背後>
  所在地就是鳳凰門 是傳統的歷史街區
  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介紹,解放西路158號所在的位置,處於重慶最舊的老城區,周邊現存7處歷史建築。古時這裡屬於鳳凰門。
  重慶有“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鳳凰門就是其中的“閉門”。在清代,這裡是鳳凰池所在地,再往南就是鳳凰門,“鳳凰台”的街名也由此而來,當時的街巷佈局及名稱也流用至今,如守備池、鳳凰台、守備街、響水橋、花街子等。
  民謠《重慶歌》里,記載了這座城門的歷史:“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
  明清至民國,自貢、綦江、貴州的牛羊源源不斷地送到川道拐,那裡是重慶著名的專業屠宰場。上世紀初,牛羊肉均是從川道拐經邵家院、伍家巷,經由鳳凰台送入城裡,成群的牛羊,構成一景。因此有了坊間流傳的“牛羊成群”。
  從鳳凰門入城,穿厚慈街(也稱厚池街,原名皓池街或浩池街)、十八梯等可直上較場壩,這條路是舊時溝通上下半城的一條主要幹道。
  十八梯是依山石建的石梯坎,長長一坡原有兩百多級,為減輕行人勞累之苦,特將長石梯分為十八層臺階以緩衝坡度,這條以十八層臺階得名的長街,俗稱“十八梯”。  (原標題:十八梯發現火柴大王基地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npgjrpatn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